close
有愛不覺天涯遠1.jpg


一道親情計算題,算出現代人孝道缺位

從“1+1=2”開始,我們一生都在做著無數的算術題。 上學時,算術題是必須完成的作業和考試;工作後,開始算計收入,算計開銷;結婚生子後,算計存多少錢可以買一套房,或是養一個孩子。

可你有沒有算過,自己還能陪父母多久? 那麼,不妨來做做這道最近在網絡上廣泛流傳的“親情計算題”———假設你和父母分隔兩地,每年你能回去幾次,一次幾天? 除掉應酬朋友、睡覺,你有多少時間真正和爸媽在一起?

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72歲,就算爸媽能活到85歲,這輩子你到底還能和爸媽相處多久?


一算只能再陪老媽25天

最近自從一位網友將這張“親情賬單”曬在網上後,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,不少人恍然意識到,未來見父母的次數竟然少得只能以“次”來計。

網友“陌路花開”的回复讓人心生酸楚:“這輩子,我也許只能和媽媽相處25天了。畢業之後留在重慶上班,一年也就春節回家一次,真正在家的時間不超過5天。5天裡,大概還有3天出門應酬、聚會。剩下的時間除了吃飯睡覺和上街購物,真正能陪媽媽的時間大概只有20小時。

我媽媽今年55歲了,如果上天眷顧她能活到85歲,在她最孤獨的那30年裡,我能在她身邊的時間不超過600小時,也就是25天,還不到一個月!”她說:“算出結果後,我哭了,覺得很愧疚,對不起媽媽,我好想馬上見媽媽一面。”

和父母住在一起的範沈明也做了這道題。 “畢業後我一直住在家,父母白天要上班,所以真正相處的就只有晚飯那1小時的時間。我每周大約有3天在家吃晚飯,也就是說,我每周和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只有3小時,一年就是156小時。媽媽50歲,假如她能活到85歲,我能陪他的時間是5460小時,相當於227.5天,也就是7個多月。這還不包括我以後結婚和他們分開住的情況。

”西南大學心理學院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湯永隆也做了這道題:“我媽媽今年70歲,住在台灣,我每年會休假1個月。假設她活到85歲,我回家每天都能陪她8小時,那麼我還能陪她3600小時,也就是150天。當然,這是最理想的狀態,沒有疾病、意外,沒有額外的應酬,實際時間肯定還會縮水。”

兒女是父母的全部,而父母在兒女心目中又佔幾分? 很多算過這道親情計算題的人,都忍不住掉了眼淚,懺悔於自己對父母的這份情感疏忽。


現代人出現孝道缺位

每個人都會漸漸長大,漸漸離開父母的視線。 學校、社會、朋友、戀人、異鄉、漂泊……都在一點點拉開我們與父母的距離,而一年中留給父母的時間卻是縮了又縮。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心理學副教授岳曉東說,對很多人來說,盡孝永遠是“未來時”和“未完成時”。

如果明晚不用加班,我就給爸媽打個電話;如果週末沒有飯局,我就回家看看;如果我有時間了,我要帶父母出去玩;如果我有錢了,我要買套大房子把他們接到身邊……

“很多人會為這樣一道親情計算題動容,就是因為他們雖心存對父母的感激之情,但往往想得多、說得多,卻做得少。”岳曉東解釋道。

湯永隆也表示,還有一個可能,在計算的過程中,人們看到的不光是數字,而是曾經和父母相處的點點滴滴:兒時天天依偎在父母身旁,到現在分隔兩地見面次數少之又少。 “這樣的一個計算,會啟動我們與父母直接的感應裝置,讓很多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作為。”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張侃說。


之所以會出現“孝道”的缺位,

一是源於父母本身對子女的教育。

岳曉東表示,許多中國父母過於以孩子為中心,以至於父母永遠記得孩子的生日,但很多人從來沒給父母過過生日。 這種教育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,也會以自己為中心,而很少念及父母的感受。

二是很多人都覺得“來日方長”。

對誰說忙,都不如對父母說的理直氣壯,以至於陪伴父母的計劃總會一推再推。 殊不知,父母會在我們的忽視中快速老去。 所謂“子欲養而親不待”,那原本有限的親情數據,在我們的賬本上不停遞減,有朝一日總會歸零。




時間: 2010-12-16 10:20:08 來源: 海峽消費網
http://www.icn.cn/NewsShow.aspx?id=13690

相關文章:你還能陪爸媽多久?「親情計算題」引大陸網友心酸
http://www.nownews.com/2010/12/21/91-2675372.htm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親愛的,是我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