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每個人都有成功、快樂、幸福的三種基因種子,看你如何把種子放在對的地方,又能悉心照顧,讓它結出果實纍纍。 所以,如果有人說,「有錢能使鬼推磨」,這種概念會讓許多人誤以為金錢真的是萬能,只要有錢就能選擇,就會感到自由與快樂? 經濟學家認為日子過得好不好,收入所得是衡量的不二法門:有錢比較快樂,比較幸福。 真的這樣嗎? 愈來愈多研究顯示,財富本身不見得會讓人快樂,因為所得出現一定的差距之後,人們依舊不快樂。 研究人員發現,問題不在我們已擁有什麼,而在於我們所擁有的,是否比周遭的人多。 最具體的例子就是,最近的新聞報導指出,去年避險基金經理人每人至少領到二億四千萬美元酬勞,但他們並不快樂,而且這則新聞也讓其餘的人更不快樂。 民主普及後,政客為了選票,總是在選舉以前開始畫大餅讓人民覺得快樂,希望將其轉化為無往不利的政見或決策,但是很多政客在選舉完以後,他們幾乎已經忘記他們自己的競選諾言。 不丹、澳洲、中國大陸、泰國、英國等地,都有所謂的「快樂指數」,和國內生產毛額並用,表示社會進步的程度。早在十八世紀,英國啟蒙思想家邊泌就曾經提出「金錢不是快樂真正的要素」的理念,主張公共政策應該致力追求人民的幸福。 但是,問題在於幸福只是個抽象的感覺,沒有客觀的衡量方法。 經濟學家、心理學家、生物學家、哲學家等,一直到近十年來才有所謂的「幸福學」研究。南加大研究員伊斯特林甚至發現,一般而言,富人比窮人快樂,我還沒看見富翁很快樂的人,倒是那些中下階層的人無憂無慮的生活,窮人一旦越過貧窮線,每多得一分錢所獲得的快樂卻遠不如從前。他認為這是「快樂周期」的緣故。 伊斯特林發表這項研究後,其他相關的幸福議題研究,如婚姻、工作、孩子、電視…紛紛出現。泰國去年發生政變,新總理向人民許諾的是更快樂,可是一下子百姓又發現,這又是一張空頭支票。於是,統計學者開始奉命計算教育、家庭、工作及健康數據,將其納入五年計畫內,讓人民看到政府照顧指數的上揚而快樂。這些舉動,充其量只在證明,貧窮的確令人不快樂,但只要戴上快樂的眼鏡,世界似乎也跟著快樂起來。 到底要怎樣做才能算為快樂呢?是否取決於人內心那成功、快樂、幸福的三種基因種子,能夠平衡發展。 人的熱情或是快樂有個致命的毛病,就是往往只會維持三分鐘熱度,那些從外在而來的滿足,只不過會是暫時性的快樂而已。熱情本身能給人帶來一種愉悅感,我們就會覺得那就是快樂,結果我們為了獲得這種愉悅感,常常只在乎熱情本身,而意識不到我們懷著滿腔熱忱所追求的真正樂趣何在,一種屬靈生命的提升。 如此一來,何為快樂這一衡量標準我們也都迷失了,我們對快樂的追求就缺乏深厚的根基,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和情緒取而代之,所以真正的快樂到底是什麼呢?同時,我們內在的滿足感也隨之蕩然無存。由於喪失了衡量標準,我們勢必毫無真正的快樂可言,結果我們就可能會去千方百計地尋求更多的愉悅感。 |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pic.wretch.cc/icon/blog/smiley/msn/y09.gif)
全站熱搜